唐德宗贞元三年(公元787年)闰五月,大唐与吐蕃在平凉地区举行了一场重要的盟会。令人震惊的是,吐蕃人突然反悔,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唐军,致使大唐60余名官员被俘,500余人战死同花证券,这场突袭事件史称“平凉劫盟”,在历史上极为罕见。利用双方结盟之机行劫,这种卑劣的外交手段令人难以置信。那么,吐蕃为何会做出如此决绝之举?唐朝朝廷又是怎样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呢?
这件事的根源,还得从四年前签订的“清水之盟”说起。
吐蕃自古以来便觊觎关中地区,曾与大唐交战超过百年,但由于实力有限,始终被大唐稳固地遏制在青藏高原范围。安史之乱爆发后,唐朝被迫撤军西域、陇右、河西走廊,导致这些战略要地失控。吐蕃趁虚而入,占据了陇山以西的大片土地,并多次对关中地区发动骚扰和袭击。
最严重的一次是唐代宗广德元年(763年),吐蕃军队一度攻占长安城,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。
展开剩余89%唐德宗继位后,为了集中力量削弱藩镇割据势力,不得不与吐蕃签订了带有屈辱性质的“清水之盟”。根据盟约,大唐不得不放弃陇右地区,甚至将剑南、陇州、泾州部分地区及整个原州割让给吐蕃。
“清水之盟”达成后不久,泾原发生兵变,唐德宗被迫逃往奉天,叛军朱泚在长安自称皇帝,建立了“大秦”伪政权。平叛期间,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叛变,唐德宗再次流亡梁州,国家命悬一线。
此时,吐蕃提出愿意出兵帮助大唐平叛,但条件是将安西、北庭地区割让给他们。安西、北庭即今新疆一带,吐蕃对此地垂涎已久。国家危亡之际,唐德宗自然无法顾及领土完整,便答应了这一苛刻条件。
吐蕃虽然出兵了,但表现极差,借助平叛之名行劫掠之实,叛乱尚未平定,吐蕃军因气候变化难以适应,提前撤军。
最终,大唐凭借如李晟、马燧、浑瑊等将领的卓越指挥力,成功镇压朱泚和李怀光的叛乱,从死亡边缘挽救了帝国。
虽战场表现糟糕,吐蕃战后却死皮赖脸地要求大唐履行割地承诺。以李泌为首的朝臣极力反对,认为吐蕃既未尽力,反而趁乱劫掠,若割让安西、北庭,将丧失对吐蕃的最后牵制,令其肆无忌惮地入侵。
唐德宗经过权衡,也认同李泌的观点,最终拒绝了吐蕃的请求。
从客观角度看,这件事双方都有责任:吐蕃趁火打劫固然恶劣,但唐朝违约不守盟约也不妥。归根结底,双方当初的约定条款不够严密,缺乏具体的执行标准。
唐德宗在拒绝割地的同时,表示愿意给予经济补偿,表现出一定的诚意。然而,吐蕃方面显然对此感到不满,次相尚结赞心生不满,一个针对大唐的巨大阴谋渐渐在他脑海中成形。
尚结赞原是吐蕃“亲唐派”的重要人物,一直主张与唐朝划定明确边界,实现和平共处,且“清水之盟”正是在他的主导下达成。但大唐违约的行为让他颜面尽失,怒火中烧,于是策划以吐蕃最拿手的“劫掠”方式报复大唐。
贞元二年(786年)八月同花证券,尚结赞亲率吐蕃军队入侵邠、陇、泾、宁四州,引发大唐边疆警报大作。令人意外的是,这次袭击并无抢掠,吐蕃军队像游客一样漫无目的地游荡,最后放出一句话:“召吾来,乃不牛酒犒军。”随后撤兵。
这番话颇让人费解,唐德宗自然听得明白:谁召尚结赞来?李晟是河西实权军,将军李晟肯定牵涉其中。难道李晟与吐蕃勾结?
没错,这正是尚结赞的阴谋——利用离间计挑拨离间。虽说看似智商低的人易受骗,但身处当时权力斗争的当事人,处境复杂,唐德宗本身又因屡遭背叛心存猜忌,自然难以完全明断。
李晟听闻此谣言大为震惊,感叹尚结赞阴险。为证明清白,他率三千精兵在汧县伏击尚结赞军队,几乎将其活捉。同时派兵攻占吐蕃摧沙堡。
李晟随后频频上书,要求增援粮草,以便进攻吐蕃。
然而,唐德宗对李晟的态度已大变:他认为李晟急于表现,不排除别有用心。宰相张延赏更给李晟“泼冷水”,提醒皇帝李晟功勋显赫,常年掌兵易生变故。
唐德宗忘却了当年李晟平叛的功劳,一道圣旨将其召回长安,封太尉、中书令,荣退军旅,从一线退居幕后。
尚结赞见计策奏效,得逞了。这仅是其阴谋的第一步,他还欲铲除马燧、浑瑊两位唐朝名将:“唐名将特李晟与马燧、浑瑊尔,不去之,必为吾患。”
尚结赞欲通过离间计除掉大唐三位顶尖将军,他的阴谋远未结束。接下来,他采用了更加凶险的手段——结盟却劫盟。
贞元二年冬,尚结赞再次出击,占领盐州、夏州。唐德宗任命马燧为招讨使,率领数镇节度使会战河西。
战事尚未开打,尚结赞便变脸示好,请求和解,并主动提出归还盐州和夏州。
唐德宗愤怒回应:“今天妥协,明天再犯,谁能忍受?不许和解,狠狠打他!”
然而尚结赞表现极为诚恳,自称和平主义者,对大唐一贯友好,言辞动听,礼物丰厚。
马燧见利心软,被他的甜言蜜语所动,渐渐向尚结赞靠拢。两边不战而和,使者频繁往返,通信不断。
次年四月,尚结赞携使者携同马燧一同入朝,亲自拜见唐德宗,表达诚意。马燧在旁边更是拍胸脯担保,极尽奉承。
唐德宗终于心软,同意双方在平凉地区结盟。应尚结赞要求,浑瑊被派为正使前往。
临行前,李晟警告浑瑊:“此次结盟非常诡异,你务必谨慎小心。”
而唐德宗却对浑瑊说:“既然结盟了,就要拿出诚意,不要无端猜疑。”
双方约定,在盟坛东西三十里各置三千甲士,坛下各置四百无武装穿常服官员。
浑瑊信以为真,照办了。可尚结赞暗中藏匿了一万余精兵。盟誓刚开始,浑瑊在幕后换礼服时,突闻三声战鼓,吐蕃军队四面蜂拥而出。
官员们立刻意识被骗,浑瑊飞身上马,拼命逃跑。坛下爆发混战,浑瑊被尚结赞追击。
此次劫盟的目的就是要除掉浑瑊。浑瑊出身军旅,身手矫健,配合唐军的激烈反击,虽然唐军有千余战死,仍成功救出浑瑊。
“平凉劫盟”事件震动大唐,发生后必然追责。作为推动结盟的关键人物马燧,理所当然被罢免军权。
表面上浑瑊侥幸逃脱,唐德宗也宽恕了他,成为尚结赞阴谋中的“漏网之鱼”,但实际上浑瑊是这场阴谋的最大受害者。
浑瑊是唐军后起之秀,自幼随父从军,曾被节度使张齐丘戏称“带奶妈来参军”;17岁率军追捕葛逻禄首领阿布思;19岁随李光弼征讨安史叛军。若非仆固怀恩的牵连,浑瑊早已成为大唐顶级名将。
泾原兵变和朱泚之乱为他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,他终于在48岁时成为大唐最耀眼的将军之一。
但这次劫盟事件让他的前途戛然而止。虽然仍保留军职,担任邠、宁、庆三州副元帅,但他已被排挤出核心权力圈。
总而言之,尚结赞的阴谋得逞,成功铲除李晟、马燧、浑瑊三位唐朝最强将领。
那么,失去这三大支柱的大唐,是否就此沦为吐蕃欺凌的对象?尚结赞可能也没想到,事情并非如此简单。
“平凉劫盟”之后,传奇大臣李泌为唐德宗献策,他主张结交北方回纥同花证券,南方南诏,西方大食
发布于:天津市镕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