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不得有违规占用、堵塞、封闭疏散通道、安全出口或者其他妨碍安全疏散的行为……新修订的《北京市消防条例》5月1日起正式施行宜人配资,明确了市民应当履行的消防安全义务和不得实施的行为。楼道堆物堆料一向是城市治理的顽疾,新的消防条例实施后,这一不文明行为是否得到遏制?据北京晚报报道,不少住宅小区楼道内堆物堆料乱象依旧,风险隐患比比皆是。
据报道,蒲黄榆三里小区的楼道拐角成了储物间,同层几户人家共用的消火栓箱被大量杂物侵占;珠江帝景小区的公共区域被堆物划分成私有区域;兴悦居小区居民把购物车、鞋架、纸箱、折叠椅等堆在楼道,楼道还有活物鸭子,连防火门上都挂着鸟笼子……楼道堆物显然不是个别现象,物品也五花八门,不能堆的地方照堆不误,不该被占用的空间肆意挤占,甚至有的居民在公共区域“圈地”。在很多居民的潜意识里,楼道堆杂俨然就是“明规则”。楼道里一处处杂物成堆,影响小区美观整洁,破坏楼内通行环境。加之放置的老旧物品大多是易燃物,更堆下了重重火灾隐患。
消防道理讲了多少遍,不可能不明白;因堆放杂物引发火灾悲剧时不时发生,不可能没耳闻。为何仍有居民把楼道当成自家杂物间?表面上看是囤积习惯难改,实质上是公共责任欠缺。不少居民喜欢囤东西宜人配资,又舍不得扔东西。旧家具、旧电器乃至纸箱,家里放不下或不愿意放家里,就往楼道堆。或意识不到楼道属于公共空间,私人不该占用;或看到邻居在楼道堆放,随之效仿,“不堆白不堆”;加之一些社区物业管理乏力,导致“破窗效应”蔓延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居民自私任性,根本不听劝阻,完全无视消防安全。更多的居民则是抱有侥幸心理,认为发生火情是小概率事件。
堆物“明规则”盛行,暴露出堆物者公德意识缺位、法律意识缺失、安全意识薄弱,也折射管理和治理的乏力。多年来,从消防部门到基层社区再到物业管理,或苦口婆心地劝阻,或定期清理,或处以罚款,不可谓不重视。但现实始终不容乐观,往往一番清理整治之后,堆物堆料很快就“长”出来,以致陷入“堆物—清理—再堆物”的困局。据报道,除了部分居民积习难改,另外的症结在于缺乏有力的刚性约束和长效机制。比如物业、社区居委会没有执法权,执法部门又通常先以人性化的教育引导手段介入为主。楼道堆杂物受不到处罚,难免“死灰复燃”。新修订施行的《北京市消防条例》有针对性地提出,个人如有违规占用、堵塞、封闭疏散通道、安全出口或者其他妨碍安全疏散的行为,将责令改正,处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罚款。法律法规是长牙齿的,贵在落地生效。在消防通道堆杂物等行为已然违法,唯有依法处罚,才能彻底清除现有“杂物存量”;唯有法律惩处让责任人感到“疼”,才能倒逼居民养成良好习惯,不再出现“杂物增量”。
楼道堆杂物绝不是某一家的私事宜人配资,而是关乎文明秩序的公事,是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大事。每一位居民都应该自觉遵守文明法则和法律法规,摈弃楼道堆杂物陋习,扫除楼道风险源。楼道明亮整洁,城市安全宜居,受益的也是每一位市民。
记者:李松林
镕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