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950年的西贡(现胡志明市),一位华裔男孩蜷缩在厕所旁边吃饭,幻想着英雄从天而降。他叫徐克,童年时期,他的梦境交织着战火与《聊斋志异》的奇异色彩。五岁时融胜配资,他便沉浸在《黄飞鸿》的世界;十岁时,他被李翰祥版《倩女幽魂》吓得无法释怀,但却也立下了誓言:“我要拍一部更震撼的版本。”从那个时候起,命运的齿轮悄然开始转动。
16岁时,徐克移居香港,并与父亲的“医生梦”展开了激烈对抗。19岁时,他独自前往美国,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电影学,期间拍摄了实验短片《千钟万缝展新路》,用镜头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。1977年回港后,带着美国地下电影的叛逆气质,徐克投身TVB,却因“画面太先锋”被称为“怪咖”。
失业后,徐克在出租屋里画分镜稿,直到女友施南生的一句话,“你的江湖不该困在纸上”,点燃了他心中的武侠梦想。
1980年代,香港电影新浪潮席卷而来,徐克通过《蝶变》一鸣惊人,将科幻、悬疑与武侠结合起来:首次在武侠片中加入机关枪,侠客披斗篷如西部牛仔,竹林决战则如同希区柯克式的惊悚电影。这部作品遭到影评人痛骂为“毁经典”,但却令年轻观众疯狂追捧。
展开剩余81%金庸曾嘲笑他“不懂武侠”,然而徐克不以为然:“武侠不是古董,它是活的!”他像炼丹师一般不断搅动着类型片:
在监制《英雄本色》时,他要求周润发叼着火柴扮演小马哥:“我要的不只是黑帮电影,而是末路诗人在枪火中写绝句。”;在拍摄《倩女幽魂》时,他让王祖贤赤足踩碎枯骨,使聂小倩的妖媚与凄美突破了传统鬼片的束缚;而在《黄飞鸿》中,他让李连杰的“无影脚”连续飞踢七次,气得洪拳传人刘家荣摔门而去:“这是杂技,不是功夫!”徐克却淡然一笑:“观众看得爽,就是好功夫。”
当吴宇森用慢镜头鸽群展现暴力美学时,徐克则在《新龙门客栈》中用沙漠风暴证明,武侠可以是粗犷、疯狂并充满金属感的;当张艺谋通过色彩构图征服国际时,徐克则通过每秒24格的想象力,把东方武侠推向赛博朋克的未来。
徐克对技术的痴迷几近偏执:1983年拍摄《新蜀山剑侠》,他重金请《星球大战》团队做特效,结果票房惨败,被嘲笑为“烧钱怪”;18年后,他抵押房产拍摄《蜀山传》,凭借1800个特效镜头创造了一个仙侠宇宙,尽管再次失败,却也为《流浪地球》埋下了火种。2014年,他执导《智取威虎山》,全程使用CG特效呈现杨子荣的打虎戏,同行纷纷质疑:“不如用真虎”,徐克却坚定回应:“我不要真实,只要让观众忘记呼吸!”在《狄仁杰之通天帝国》时,他要求搭建1:1的洛阳城模型,尽管美术组为预算紧张哭诉,他却甘愿卖掉施南生送的劳力士手表:“钱能解决的问题,都不是问题。”最终,那座倒塌的通天浮屠,成了华语电影史上最昂贵的“行为艺术”!
徐克的电影总是与双生花相伴:林青霞的东方不败纵酒高歌,张曼玉的青蛇身姿妖娆,王祖贤的聂小倩美艳动人。而现实中的徐克感情生活同样跌宕起伏。与施南生长达36年的情感纠葛,比任何剧本更加动人。1984年,施南生为他放弃好莱坞邀约,甘心化身“新艺城管家婆”,而徐克却在拍《刀马旦》时与叶倩文传出了绯闻。施南生远赴美国,他追至机场,举起婚戒单膝下跪:“我徐克的江湖,不能没有你!”然而2014年,64岁的徐克与女助理被拍到手牵手,施南生宣布离婚,依然继续为他监制《奇门遁甲》。记者问她:“你恨他吗?”她平静地答道:“他拍电影时眼中有光,那道光曾照亮过我,足够了。”徐克则回应:“她是我的定海神针,针断了,海还在翻腾。”
徐克73岁高龄时得子,网友质疑他“老不正经”,他则反驳:“电影是我的孩子,新生命是上帝的礼物。你们骂我,说明你们还在乎我。”
徐克的“罪状”几乎可以列成书:得罪金庸、气走胡金铨、逼疯投资人……然而他也是唯一让武侠片三次焕发新生的导演——80年代通过《黄飞鸿》重振港片雄风,90年代通过《青蛇》解构传统叙事,21世纪通过《狄仁杰》将悬疑与奇幻融合。他的电影永远在颠覆!当王家卫用暧昧台词挑逗文艺青年时,徐克用3D技术让观众戴上“武侠VR头盔”;相比李安的文化哲思、陈凯歌的宏大叙事,徐克更像是武侠世界的“科学怪人”——将胶片当做实验室,用特效做手术刀,剖开传统,嫁接未来。
他的电影可能不够深刻,但它们足够炽热;或许不完美,却永远鲜活。正如《笑傲江湖》中的任我行所言:“有人就有江湖,你怎么退出?”徐克用一生的回答是:我从不退出,只是让江湖变得更加火热。
2025年的春天,徐克以《射雕英雄传:侠之大者》再次掀起影坛风云。这部耗资5亿的武侠巨制,尽管以6.79亿票房黯然收场,豆瓣评分跌至5.2,但它如同一面棱镜,折射出这位74岁导演骨子里的“疯魔”——无论票房如何折戟、口碑如何争议,他依然坚持用特效和流量明星撞击传统IP,哪怕撞得头破血流,也要在武侠片的黄昏中点燃一簇逆行的火花。命运总爱戏谑偏执者,正如《射雕》流媒体上线的次日,香港电影金像奖宣布授予徐克终身成就奖。这一颁奖词,恰如对他职业生涯的终极注解:“以胶片为剑,劈开类型片的边界;以江湖为镜,照见华语电影的无限可能。”
从《蝶变》里武侠与科幻的首次联姻,到《智取威虎山》中雪原猛虎的CG狂想,徐克用45年证明:真正的“侠者”从不在安全区内徘徊。即便《射雕》被批评为“PPT式叙事”、“特效喧宾夺主”,他仍以这部“失败之作”完成了悲壮的尝试——在短视频时代,用IMAX银幕探问“何为侠之大者”,用崩塌的票房数字拷问流量经济的虚妄。
如今的徐克,仿佛他镜头中的独孤求败:手握终身成就奖的荣光,却依然以新人姿态筹备下一部电影。江湖笑他“老怪疯癫”,他笑江湖“不懂癫狂”。当同行在稳妥翻拍中安享晚年,他却偏要将无人机塞进郭靖手中,让武侠与赛博格共舞。
或许,正如金像奖评委所言:“终身成就不是终点,而是对永远‘在路上’的加冕。”徐克的江湖从未隐退,它只是换了一副铠甲,在争议与掌声中,继续策马狂奔融胜配资,追向电影的无垠疆域。
发布于:山东省镕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